经历了一次大家普遍觉得“没考好”的高考后,我补录进入了广州一家末流的一本学校。出身于广东四五线城市的普通家庭,在高考前我并没有认真研究自己想要选择的专业。经过简单的网上搜索就业率后,我选择了网络工程这个专业。当时我并不认为这个专业与编程有什么关联,甚至可以说我对编程一无所知。
进入大学后,习惯于自学的我感到如同置身地狱(初中和高中时期我都是习惯自己看书、解题,几乎很少主动向老师请教)。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极端的习惯可能是我未能进一步提升,或走了一些弯路的原因。之所以称之为“地狱难度”,是因为我真的一无所知,只知道努力却无法抓住重点。在大学里,没有明确的方向,学习的内容繁多而杂乱。
另一方面,我也得为自己辩解一下。中国的大学(我没有见识过其他国家的情况)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缺乏引路人或足够的主动性和渴望,很难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当然,那时的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优质的教程较为匮乏。因此,我始终相信年轻人会越来越聪明,只要愿意学习,网络上有很多免费的优质资源,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毕业进入第一家公司 V
时长:两年
社会经验尚浅,没有好好体会和感受就离开了。
个人成长:业务和技术启蒙,基本开发技术和业务流程的熟悉与掌握,大公司职场的适应。
我首先要感谢三个人:飞哥、龙哥和强哥。
飞哥是我关系最好的同事,我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工作之外也相处得非常融洽。他曾告诉我:“我不是来工作的,我是来交朋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认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脉确实非常重要。
龙哥回想起来应该是我当时工作中的业务小组长。由于刚参加工作,我对这个角色并没有太多概念,我们平常就像普通同事那样相处。龙哥像大哥一样指导我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也会和我讨论业务和技术,推荐阅读技术书籍,鼓励我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多读英文书,获取一手资料。工作之外,我们也常常开玩笑,偶尔一起出去吃下午茶。
强哥是我遇到的技术能力最强的同事,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出众。我现在的许多工作习惯都是向他学习的。强哥当时负责组内的基础建设,算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小组。我后来主动去学习,并自然地加入了这个小组。虽然强哥有时显得严肃,但可能是对某些事情无法忍受。聪明的人有时会觉得与不太聪明的人共事很困难,因此难免会有些暴躁,现在我偶尔也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与强哥的故事并未结束,后来我还跟着他一起创业了一段时间。
在这里,我交到了最多的朋友,大家都非常友好。
第二家公司 U
时长:一年三个月
技术基础较好的公司,但气氛却比较压抑,难以适应。
个人成长:学习能力和方法,技术基础原理的积累。
在这里,我遇到了两个不错的同事,阿舜和阿君。总体来说,我与某些同事相处得较好,但总感觉有些同事特别冷漠,虽然不是故意的,似乎普遍存在社交恐惧,平常默默去食堂吃饭也不打招呼。可能是性格、职业属性、职场压力和公司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我个人的感受比较压抑。
作为国内前几的大公司,里面确实汇聚了很多人才和技术沉淀,光是在内网的论坛上就能学到不少知识。
此外,我在这家公司体验到了大公司内部创业的团队模式,以及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变动的经历。
第三家公司 D
时长:三个月
一家创业公司,最累但也是最开心的时光,同事相处融洽。
个人成长:技术管理者全局思考能力的培养,技术规划等经验。
加入这家公司是前一家公司的强哥邀请的,他是团队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也辞去了前公司的职务,全职加入。
团队规模较小,大约十三人,其中开发人员七个,没有专门的测试人员。虽然我只在这里待了三个月就宣布解散,但还是体验到了创业公司的开放与忙碌,当然也有混乱和无奈等。团队的技术人员经验虽然较浅,但各有优点和潜力。其中阿韬是我邀请到下家公司一起共事的。
第四家公司 K
时长:六年
收入最多,但在大公司光环下却是一个相对奇葩的小作坊。在这里,我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个人成长:各方面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职场经验和事务处理的积累。
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前期技术和业务能力的积累、个人职业能力的成熟、对职场规则的理解,还是这里人才密度不足的影响。在这里,我的职业发展如鱼得水。在六年中经历了多次组织调整和三四次换领导,我也开始带领小规模的技术团队。在这段时间,我得到了同事们不同程度的认可,六年来每年的绩效都是优秀或以上。
我认为有几个因素促成了这一点:遇到优秀的领导、扎实的个人技术能力、良好的透明沟通等。最核心的窍门在于,在正确的职场价值观前提下,常常换位思考,这样基本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当然,有时在某些原则下可能会产生冲突和不愉快,或许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我个人尚未掌握,某些方面也不想耗费额外时间,显得比较直接。另外,我的行事风格也在增加自己的“可替代性”。
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关系良好的同事,毕竟待了很多年。其中,特别提到阿拳、阿杰和阿韬。
阿拳是我偶然发现的校友,比我小一届。有些人天然有种默契,眼神一对,自然而然就成了好朋友。他是一个喜欢技术挑战,渴望提升自己能力的人,但似乎在职场上的投入和专注不足,始终未能如愿。经历了换团队后,他也没有改观,最终离开了,加入了其他公司。现在看到他职业发展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我意识到,合适的环境和机遇对我们来说确实很重要。
阿杰是我刚加入公司时的同事,后来换团队后的领导。他与之前的领导不同,比较平易近人,尽量将公司的各种政策和职场潜规则向我们说明白。尽管身处职场,他总能从一个打工人的角度保持良心。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相处就像朋友一样。
阿韬是前公司 D 的同事,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际关系很好,从未见他与任何人发生冲突,平常开朗,喜欢群体活动。加入公司后,除了工作,我们私下相处的时间也最多,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在公司,他的评价一直很好,大家有心事都会找他倾诉,我常戏称他为“中央空调”。在这里,虽然技术能力是基础,但大多数情况下,沟通能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