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笔记

前言

  •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 我发现有两类人注定会成功,而且我认为可以推广借鉴: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在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我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 智能机器的复杂性是难以掌握的。因此,要想较好地运用这些机器,你就要培养出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而且由于这些科技变化很快,掌握复杂事物的过程便永远不会结束:你必须能够快速完成,一次又一次。当然,这种迅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并不仅仅是能熟练运用智能机器所必需的;基本上也是想要成为任何领域的超级明星的关键因素,即便是与科技关联性很小的领域。

  • 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

  • 由此我们总结出想要加入当前经济形势下赢家群体的另一项要点: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 上文阐述的两种核心能力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如果你没有掌握这项基本能力,想要学习艰涩的知识或达到精英水平就会很挣扎。这些能力对于深度工作的依赖性并非即时显现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入地探究与学习、专注和生产力相关的科学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1)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
+(2)你能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 刻意练习不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要求在无干扰状态下保持专注。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 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

  • 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任务A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

  • 注意力残留的概念有助于解释专注度公式的真实性,因此也有助于解释格兰特的高效产出。格兰特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使他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成果最优化。换言之,当格兰特与世隔绝数日完成一篇论文时,其效率水平远高于奉行多任务策略的一般教授,这些教授的工作反复受到残留量极大的干扰。

  •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换一种说法,使你的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如果你无法做到长时间深度工作,就很难使你的表现达到质量和数量的巅峰,而这种巅峰状态对于你的职业成功越来越重要。除非你的才能和技能全面压制对手,否则对手中的深度工作者定将超越你的表现。

杰克·多西是怎么回事?

  • 杰克·多西没有深度工作而取得成功,在其所处的精英管理层中是很常见的。

  • 明确了这一事实之后,我们必须退后一步提醒自己,这种现象并不会破坏深度工作的普遍价值。为什么?因为这些高管工作中分心的必然性是在其特定工作中特有的现象。从根本上讲,一名优秀的首席执行官就是一部难以自动化的决策引擎,与《危险边缘》游戏中IBM的“沃森”机器人没有太大区别。他们努力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库,打磨并证明了自己在市场中的灵敏嗅觉。而后他们全天都必须处理和解决电子邮件、会议、现场考察等纷至沓来的工作。要求一名首席执行官花上4个小时的时间深度思考单一问题浪费了他们的价值所在。最好是聘用三个聪明的副手,深度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解决方案呈递给高管做决策。这种特殊案例很重要,因为这种状况告诉我们,如果你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高管,或许就不需要听取下述章节中的意见。另一方面,它也告诉我们不能将这些高管的工作方法外推至其他工作中。多西鼓励外界打扰,克里·特雷纳不断查阅电子邮件,虽然有这些案例,但并不意味着你学着他们的做法也能成功:他们的行为是公司领导者这个特定角色所特有的。

  •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在社会经济的某些角落,深度工作并没有价值。除了高管之外,还有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和说客,对他们而言持续联系是其最大价值所在。甚至还有一些人身处深度工作有所助益的领域,却在备受干扰中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成功。

  • 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 发现即使很短暂的干扰也会显著延长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度量的黑洞

  • 大致说来,由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复杂性比体力劳动者高,所以也更难衡量个体努力所带来的价值。

  • 我们不应期望破坏深度工作的行为对底线的影响很容易被察觉。恰如汤姆·考克兰的发现,此类度量属于不透明区,难以轻松衡量。我将这个区域称作度量黑洞。当然,难以衡量深度工作相关的度量,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商业中就应忽略其作用。

最小阻力原则

  • 谈及工作场所中普通存在的干扰行为,我们必须为占主导地位的联结文化留个位置,这种文化期望人们能够迅速阅读和回复电邮(及相关交流)。

  •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这样一来,最小阻力原则就驱使我们在深度工作愈发受到青睐的经济形势下流于浮浅工作。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 经理栖居于一片迷茫的精神领地,受冥冥中难以捉摸但必须应答的命令驱使而焦躁不安。

  • 我认为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的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我们来给这种倾向性起一个名字。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 这种思维方式为很多有损深度的行为之盛行提供了又一种解释。如果你随时都在收发电子邮件,如果你不断安排、参加会议,如果有人在Hall之类的即时通讯系统中发布一个新问题,让你在几秒钟内就参与其中,又或者你在开放式办公室中漫步,随时向遇到的人道出自己的想法——所有这些行为都可以使你在公众眼里看似很忙碌。如果你将忙碌看作生产能力,那么想要自己和他人信服你的工作做得很好,这些行为就至关重要。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 已故传播学理论学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提出的一个警告中找到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个人电脑革命首次进入快车道,波兹曼在文章中辩称我们的社会与科技的关系愈发令人不安。他写道,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地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他将这种文化称作技术垄断(Technopoly),在提出警醒时也没有拐弯抹角:“技术垄断阻断了其他选择,

  • 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更糟糕的是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

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 包括深度工作很难,浮浅工作更简单;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还有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与“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由于深度工作价值以及忽略深度工作所造成的损失很难直接衡量,这些潮流才会大行其道。

  • 本书的终极目标:系统地培养个人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并由此获得丰富的成果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 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 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深度智人

  •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部分 准则

  •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换言之,你的意志力并非性格的展现,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相反,它恰如肌肉一般,会疲劳。

  •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1. 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
  2. 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
  3. 节奏哲学(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适合常规办公室工作)
  4. 记者哲学
  • 克努特采用的是我所谓的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

  • 适用禁欲主义哲学的个人是有限的。如果你不属于这个群体,也大可不必太过嫉妒。如果你属于这个群体——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插图],那么你就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这种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或许会成为决定性因素,决定你完成的是一个庸庸碌碌还是能为后人所铭记的职业生涯。

  • 我将荣格这种方式称作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

  • 节奏哲学。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链条法是节奏哲学深度工作日程安排的典型例子,因为这种方法结合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和一种提醒你做这项工作的简单方法:日历上的大红X。

  • 实施节奏哲学的另外一种常见方式是拿掉链条法中的视觉辅助工具,转而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

  • 节奏哲学与双峰哲学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节奏哲学下或许难以达到双峰哲学追随者喜好的最高强度深度思考。然而,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 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因为自控原因才倾向于选择节奏哲学,而是由于现实中某些工作的确不允许你在需要深入的时候一连消失几天。

  • 常规办公室工作的深度工作者最常选择节奏哲学的原因吧。

  • 我将这种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作记者哲学

  • 我个人也偏爱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因为这也是我将各项工作安排到日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换言之,我在深度工作中不是禁欲主义(尽管偶尔我也会嫉妒同行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特完全与世隔绝但却不用心怀歉意),我也不会像双峰主义者一样接连安排多天的深度工作时间,此外,尽管我很有兴趣采用节奏哲学,但是我的日程安排已经很满,没办法压缩出时间施行这种习惯。我更多的时候如艾萨克森一样,面对每周的工作,竭尽可能压缩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间。比如,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任何一小段空闲时间。如果我的孩子睡着了,我就会拿出笔记本,把自己锁到书房里。如果妻子在周末要去附近的安纳波利斯拜访她的父母,我就会抓住有额外的人照看孩子的机会,躲到他们房子的一个安静角落去写作。如果工作中有一次会议取消了,或是下午没有安排,我就会来到学校里最喜欢的一间图书馆里,写上几百个词。诸如此类。

习惯化

  •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不要独自工作

  • 深度工作与协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然而,这种关系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解开,因为恰当展开协作可以提升你在职业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质量。

  • “我们鼓励员工到开阔区域工作,因为我们相信意外发现——员工互相协作会产生新想法。”

  • 在提倡专注还是意外发现之间做出选择,暗示了深度工作(个体努力)无法与创造性洞见(协作努力)相容。然而这个结论是有缺陷的。我认为这个结论的基础是对偶然创造力理论的片面理解。

  • 偶然创造理论似乎非常符合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颇有信心地争辩道,晶体管的发明或许需要贝尔实验室的支持,将固态物理学家、量子论理论学家和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学者汇聚一堂,互相学习各自的专长,得到偶然的意外发现。这项发明不太可能由某位容身卡尔·荣格那石塔一样的学术处所深度思考的科学家完成。

  • 这种隔音办公室与宽阔公共空间的组合,形成了中心辐射型的创新建筑结构,在这里偶遇的意外发现和与世隔绝的深度思考都能实现。这种设置囊括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我们能找到独立的思考者,没有外界激发灵感,但也少了外来的干扰,另一方面我们能看到在开放式办公室里互相协作的思考者,灵感不断,却也缺乏将其付诸实践的深度思考。

  • 如果将注意力转回到20号楼和贝尔实验室上,我们就能发现,二者的建筑设计也有同样的特点。二者都不同于现代的开放式办公室布局,而是利用标准的私人办公室结合共享走廊的方式。

  • 他们的创造性魔力更多的是由于这些办公室共享少量的长联通空间——迫使研究人员在不同地点来往时互相交流。换言之,这些宽大走廊提供了高效中枢。

  • 因此,我们可以抛弃摧毁深度工作的开放式办公室概念,但是可以保留激发偶然创造力的创新产出理论。关键在于保持一种中心辐射型的布局:时常来到中枢区域与他人交流想法,同时也保留独立的辐射区域,可以在其中完成深度工作,处理偶遇的想法。

  • 总结一些关于深度工作中协作之作用的实用结论。20号楼和贝尔实验室的成功证明与世隔绝并非有效深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事实上,这两个例子表明,对于很多类型的工作而言——特别是追寻创新的——协作深度工作可以产出更好的效果。因此,这种策略要求你思考这种选择,考虑如何更好地将深度融入你的职业生活中。

  • 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靠专注从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想法的漩涡中提取有用之物。

像经商一样执行

  • 据克里斯坦森回忆,格鲁夫在一次会间休息时问他:“我该如何去做这件事?”克里斯坦森就与他探讨了商业策略,向格鲁夫解释说他可以成立一个新的公司业务单元之类的。格鲁夫生硬地打断了他:“你真是个天真的学院派啊。我问你如何做,你却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只是不知道如何做而已。”

  • 克里斯坦森后来解释说,这种什么与如何的区别非常重要,但在职业世界中往往容易被忽略。找出实现某个目标的战略往往很简单,但是真正引领公司上行的反而是确定了战略之后该如何实施战略。

  • 4DX框架下的4种原则,针对每一种原则我都会介绍自己是如何将其加以改进,以应对深度工作习惯培养中的特定问题。

    •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正如《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的作者所说的:“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这句话阐述的意思是,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这样简化选择,有助于组织和集中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
    •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在4DX框架下,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
      • 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
      • 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计分的时候,人们的表现很不同。”4DX的作者解释道。当驱使你的团队专注于所在组织的极度重要目标时,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记录、跟踪他们的引领性指标非常重要。这个计分板可以制造一种竞争氛围,驱使他们专注于这些指标,即使其他诉求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时候也不例外。此外计分板还可以强化动机。一旦团队注意到他们在引领性指标上的成功,他们就会很投入地保持这种状态。
    • 在前述的一项原则中,我提出要想一个个体专注于深度工作,用于深度工作的时间应该作为引领性指标。因此这个人的计分板应该是工作场所的人工制品,显示这个人当前的深度工作时间。在我早期的4DX实验中,我设定了一种简单但有效的计分方式。[插图]我拿出一张卡片纸,将其剪成条,每一条记录当前学期的一个周。而后我在每一条卡片上记下了每周的日期,将其贴在电脑显示器旁边的墙上(在这里我无法忽略它的存在)。每一周我都在当周的卡片上简单地做个标记,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为了使这个计分板带来的动力最大化,每当我的学术论文取得重要进展时(比如解决了一项关键论证),我就会在实现这个成果的那个小时标记上画一个圈。这么做有两个目的。首先,这样可以使我从本能层面将累积的深度工作时长与实在的结果相联系。第二,这样有助于我校准个人对于完成每项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这种做法(比我最初想象的要更有效)激励我每周都挤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间。
    • 原则4:定期问责4DX的作者详细阐释了保持专注于引领性指标的最后一步是要“保持节律性地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
    •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很可能没有任何团队去会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免去定期问责的过程。贯穿本书,我都在探讨、推荐每周回顾的习惯,在每周回顾的过程中你可以指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参见准则4)。在实验4DX的过程中,我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了表现糟糕的一周,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得到好分数的方法。此举使我不断调整日程计划,以满足引领性指标的要求,大幅增加深度工作时间。
  • 在整个4DX的实验过程中,目标的明晰性,辅以引领性指标计分板提供的简单但却难以回避的反馈,促使我达到了此前从未实现的深度状态。现在回想起来,这并不是因为我的深度工作强度提升了,而是因为它变得更规律了。以前我常常将深度思考的过程放到论文截稿期前,而4DX习惯能帮助我的头脑全年都保持专注。我必须承认,那一年令我筋疲力尽(特别是我还在同时写作本书)。但是那一年的经历也同样是对4DX的有力认可:到2014年夏天,我有9篇论文被接收,比此前任何一年的成果都要多上一倍

图安逸

  • 大多数情况下,你在浮浅工作上投入越多的时间,就能完成越多的工作。但是作为一名作家和艺术家,克莱德尔关注的是深度工作——能够创造出对世界有价值的苦功夫。他坚信完成这样的工作需要定期放松大脑。

  • 一种更实际但也同样有很好启发性的方法: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晚饭后不要查电子邮件,不要回顾白天的对话,也不要筹划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挑战;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如果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工作,就加一下班,但是一旦屏蔽工作之后,大脑就必须放松,如克莱德尔享受金凤花、椿象和星星一样

  • 安逸时光之价值背后的科学道理。仔细研究文献,发现下面三种原因或许可以解释这种价值。

    • 原因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 积极刻意地去思考这些决定结果反而会更糟糕,不如在了解相关信息之后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让潜意识去考虑这些事。
      • 无意识思维理论(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 UTT)——理解有意识和无意识思考在决策中所起作用的一种尝试。从更高层的角度上,这个理论提出在需要严格规则应用的决策中,必须要采用有意识思维。比如,如果你需要做数学计算,只有有意识思维才能严格按照数学运算法则得出正确结果。另一方面,对于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之处,甚至存在矛盾和约束条件的决策,无意识思维或许更适合。
      • UTT推测这种现象是由于大脑的这些区域有更多的神经频宽,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相比有意识思考中心能够筛取更多的潜在解决方法。在这种理论下,你的有意识思维就好似家庭电脑一样,可以通过某种事先编写好的程序,得出有限数量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你的无意识思维就好像谷歌庞大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算法在兆兆字节无结构可循的信息中筛选,为困难问题找出出乎人们意料的解决方案。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给有意识的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从而理清最复杂的职业挑战。因此,屏蔽工作的习惯并不一定会降低你高效工作的时间,反而会使你开展的工作类型多样化。
    • 原因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 对于本书的目的真正重要的是认识到ART不仅限于从自然中获得的益处。这个理论的核心机理在于,自主性引导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得到复原,只要你能停下相应的活动一段时间。在自然中行走可以得到这样的精神放松,因此任何放松行为都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只要能够提供类似的“天然引人入胜的刺激”,能够暂时放下自主性专注状态。与朋友轻松地交谈,做晚饭的同时听听音乐,和孩子玩玩游戏,跑跑步——在你屏蔽工作的晚上可以填满时间的各种活动——与在自然中行走都有同样的注意力复原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你整个晚上不停地查看、回复电子邮件,或是晚饭后又安排几个小时赶上即将到期的进度,你就剥夺了自主性注意力复原所必需的无干扰休息。即使中间做的这些工作只用去了很少的时间,也会使你无法达到注意力复原所需的深度放松。只有彻底放下,直到第二天开始之前不再工作,才能说服你的大脑充分放松,开始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一天做好准备。换一种说法,晚间挤出一点时间工作可能会降低你第二天的工作效率,以致最后完成的工作比屏蔽工作还要少。
      • 你每天处于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的日程安排足够合理(比如,利用准则4中介绍的一些策略),工作时间应该就已经达到了每日深度工作的极限。因此,进一步说来,到夜里你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做到有效的深度工作了。任何可以在夜里做的工作都不会是高价值产出的活动,不会对你的事业精进带来真正的益处;你此时的努力应该局限到低价值的浮浅任务上(以一种缓慢、低能耗的节奏进行)。换言之,推后了夜间的工作,你不会有什么重要的损失。
      • 首先必须接受这种承诺,一旦工作日终了,就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再小的也不可以。这其中尤其包括查看电子邮箱,以及浏览与工作相关的网站。上述两种情况下,即使短暂的工作侵扰也会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干扰流,持续长时间阻碍前文描述的屏蔽优势
  •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工作时,努力工作。完成时,就放松下来。

  •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 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 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你应该总是可以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至少是接近),但是这期间需要你用上吃奶的力气。

  • 这个策略的主要意图很明显。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

  • 从某种意义上说,罗斯福冲锋配以截止期限,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部分提供了反复的训练,可以系统性地提升你平时的成就水平。另一个益处就是这些冲锋不与分心兼容(在分心的情况下,你是不可能赶在截止期限前完成任务的)。因此,每一次的冲锋都是一个抵抗新奇刺激的过程:你心底里感到无聊,并且真的想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但是你得抵抗。正如我们在前边所讨论的,你抵抗这种冲动的实践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强。

  • 在应用这个策略几个月之后,随着前所未有的高强度体验,你对于专注的理解也会改变。如果你像年轻的罗斯福一样,就可以把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投入到生活中的赏心乐事中,比如说试着打动那些眼光老辣的纳塔尔鸟类学俱乐部成员。

有成果的冥想

  •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因个人专业不同,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推演一个证明,或者是打磨一个商业策略。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 住在波士顿时,在每天上下班的过河旅途中,我至少做一次有成果的冥想。随着这方面能力的提高,我的成绩也有了提升。比如说,在步行的路上,我想好了上一本书的大部分章节的提纲,也在攻克学术研究方面的棘手问题上取得了进展。我建议你在生活中采用有成果的冥想。你并不需要每天进行严格的练习,一周进行至少两到三次即可。幸运的是,为这个策略找时间是简单的,因为这只需要你利用本可能被浪费掉的时间(比如说遛狗和通勤)。如果一切顺利,这种做法可以提升你在专业上的产出,却不需要占用你的工作时间。实际上,为了用有成果的冥想来解决你当前最紧急的问题,你甚至可以考虑在工作时间安排一次散步。

  • 然而,我在这推荐有成果的冥想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能提高生产效率(这当然已经很好了),而是因为它可以迅速提高你深度思考的能力。按照我的经验,有成果的冥想可以帮助你实现在本准则引言中介绍的两个关键理念。它通过迫使你抵抗分心,不断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定义明确的问题上,来增强你抵抗分心的心智。通过迫使你在一个问题上不断深入研究,助力专注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利用有成果的冥想,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和其他的冥想一样,这种能力需要实践来磨炼。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些工具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一点现在几成定论。

  • 在训练自己的同时沉迷于手机应用和网页浏览中,那么你的努力就可能会事倍功半。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摆脱各种各样的诱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 当前知识分子讨论网络工具和注意力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无能。明明知道这些工具在压榨自己的时间,瑟斯顿却不知所措,他感觉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暂时的)完全戒掉网络。这种认为应对社交媒体和娱乐信息节目分散注意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选择激进的“网络假期”[插图]的想法,正逐渐占据我们文化讨论的主流。这种二元论的处理问题方法存在的缺点就是这两种选择都太残忍,因此不可能有用。很显然,认为可以戒掉网络的观点属于冠冕堂皇地偷换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行的(除非你是一名正在尝试写一篇关于分散注意力事物的记者)。没人会真的效仿巴拉唐德·瑟斯顿的做法——这个事实也证明了另一个选择的正确性:认识到我们目前注意力被分散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并接受现实。

  • 认识到这些工具并不完全是邪恶的,有些甚至对你的成功和幸福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与此同时,也意识到应该对那些能够经常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更不要说个人信息)的网站设立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大部分人应该更少地使用此类工具。换言之,我不会要求你像2013年的巴拉唐德·瑟斯顿那样完全戒掉网络25天,但是我会要求你避免那种促使他开展激进实验的状态——注意力分散并且超高度依存于网络。网络的使用存在着一个中庸状态。如果你对深度工作的习惯感兴趣,你必须努力争取达到这个中庸状态。

  • 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很显然,该方法的缺点就是忽视了伴随这款网络工具而来的各种弊端。这些网络工具具有致瘾性——从那些对实现职业和个人目标有更直接帮助的活动中(比如说深度工作)抢走时间和注意力。如果过度使用这些工具,你将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就是这种状态使巴拉唐德·瑟斯顿和像他一样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饱受煎熬。这就是任何益处思维定式带来的不容易察觉的危害。使用网络工具也是可以带来害处的。如果你不努力权衡利弊,一看到可能的益处就决定不加限制地使用某种工具,那么你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掉了在知识工作世界里取得成功的能力。客观来讲,这个结论并不令人惊奇。在网络工具的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了任何益处的思维定式,但是如果我们放宽视界,在熟练劳动[插图]的维度下思考这种思维定式,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诡异的、目光短浅的工具选择方法论。

  •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 请注意,此手艺人方法与任何益处方法恰好相对立。任何益处思维定式认为任何潜在的益处都可以成为使用此工具的借口,手艺人方法要求这些益处能够影响到核心因素,并且益处大于害处。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 问题不是推特是否带来了益处,而是它带来的益处是否足够抵消它所消耗的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 关键少数法则在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 有一个正式的数学原理能够说明这一现象(一个80/20的分布大概符合幂律分布,这种分布在现实世界进行测量时会经常遇到),并可以来创造性地提醒大家,在许多情况中,一个结果成因中的诸因素并不是地位平等的。

  • 再进一步,假设这一法则对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目标也是成立的。

  • 如果公司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那么公司可以通过从带来低利润的顾客身上节省更多的精力,用于更好地服务少数带来高利润的顾客——花在后者身上每一小时的产出都高于花在前者身上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你的职业和私人生活。把花在低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比如在脸谱网上找老朋友)转投到高影响力的活动上(比如和一位好朋友共进午餐),这样你就能取得目标的更大成功。因此,放弃使用一款网络工具的逻辑是放弃它所能带来的小益处,转而致力于你已经知道的可能带来更大益处的活动。

戒掉社交媒体

  • 我认为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的,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有无价值。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一旦你阅读了其中某一网站的一篇文章,页面旁边或底部的链接会吸引你接着点击,持续点击。人类心理学中任何一个可使用的把戏都用于其中,从把标题列为“流行”或“趋势”到使用醒目的图片,目的就是吸引住你。比如,就在此时此刻,BuzzFeed上最受欢迎的文章包括:“17个倒过来拼写就会意思完全不同的单词”和“33只赢得一切的狗”。一周的工作结束时,如果你有些空闲时间,这些文章就成为你主要的娱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网站尤其有害。当你在排队,或者等待电视节目中的情节有所进展,或者是等待吃饭的时候,这些文章可以成为你打发时间的工具。

  • 然而,如我在准则2中所说,这些行为是有害的,因为它们损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使你在试图深度工作的时候更难集中注意力。更可怕的是,这些网络工具不需要你登录,因此在生活中更难戒掉(这使得之前的两个策略失效)。它们总是触手可得,只需要随手点几下。幸运的是,阿诺德·本内特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解决之道:在你的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换言之,这个策略就是指在个人娱乐的时候,不要被任一随意的事物吸引,相反应该主动思考我如何度过“一天中的一天”。我们之前提到的这些致瘾性网站在真空中才能活跃:如果你没有在某一个特定时段给自己安排任务,这些网站总是一种有诱惑力的选择。如果你在自由时间有高质量的事情去做,这些网站对你的注意力的控制就会减弱。

  • 因此,在晚上或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安排好的爱好为这些时间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为了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活动,这将填满你的时间。根据本内特所言,每个晚上都有序地阅读自己挑选好的一系列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样的活动还有锻炼,与益友(面对面)交往。

  • 消遣做得这么有条理会有损消遣的目的,因为许多人相信消遣就是要没有任何计划,没有责任。安排得一板一眼的晚上是否会让你在第二天工作的时候感到困乏,无法焕然一新?感谢本内特,他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担忧。他解释称,此等担忧源自对真正令人类恢复精力的事物的误解: 什么?你认为在那16个小时投入全部的精力会削弱工作8小时的价值?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必定会增加工作8小时的价值。人们都要懂得一个重要的道理,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 按照我的经验,这个分析完全正确。如果在你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浏览几个小时网页,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更加轻松。总结一下,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实现本内特的宏伟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准则4 摒弃浮浅

  • 2007年夏天,软件公司37signals(现在叫basecamp)做了一个实验:将每周5天工作制缩短成4天。尽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是员工似乎还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于是他们的这项改革变成了永久政策:每年5~10月,37signals的员工只需从周一工作到周四(售后服务除外,他们一周7天都要工作)。公司发起人之一贾森·弗里德(Jason Fried)在博文里风趣地说道:“在夏季,人们应该享受美好的天气。”

  • 4天完成40小时的工作对于员工来说是十分有压力的。但是他解释道,这不是他所建议的工作方式。“一周4天工作制的意义在于做更少的工作。”他写道,“不是一天10小时的工作……是正常的一天8小时。

  • 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工作8个小时。在充斥着各种会议、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务的一个普通工作日里,能够专心工作几个小时就已经很幸运了。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有助于挤压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个人都只有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更加尊重时间。人会变得珍惜时间,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们不会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如果拥有的时间变少,你就会更聪明地利用时间。

  • 换句话说,37signals工作时间的减少主要是集中在浮浅工作而不是深度工作。因为深度工作几乎没有减少,所以重要的事情仍能完成。结果证明那些原来看似十分紧急的浮浅工作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 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浮浅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试图把你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其中一个方面是,一定量的浮浅工作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你应该可以避免每10分钟检查一次自己的电子邮件,但是不可能永远不回复重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应该明白该准则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 在给定的一天时间内,一个人可以保持多长时间的深度工作。

  • 一天一小时是一个合理的上限。对于熟悉此类活动严酷性的人来说,上限可以达到4个小时,但是很少能持续更久。

  • 这意味着一旦你在一天中达到了深度工作的上限后,继续试图增加深度工作效果就会下降。因此,浮浅工作并不可怕,只有其比例增加太多影响到你当天的深度工作上限时才需要注意。乍一看,这个警示或许没有那么可怕。通常一个工作日8个小时。这8小时内,没有一个熟练的深度工作者可以保持超过4个小时的深度状态。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天中你可以有半天做浮浅工作,而且不会有害处。可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时间其实很容易被占用,尤其要考虑那些会议、预约、电话和其他计划内事务。在很多工作中,这些时间终结者将导致你每天只有很少的时间可以单独工作。

  • 总而言之,希望你能用怀疑的眼光对待浮浅工作,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这种工作不可避免,但是你必须对其加以限制,使其不影响你充分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深度工作决定着你的最终工作成效。接下来的策略将助力你的实践活动。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 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果敢地调整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关系,不在行动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你将很难避免被烦琐杂事占满日程。接下来的几个段落将会介绍一些促使你这样做的策略。这些观点乍一看显得极端,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要充分享用深度工作的好处,就需要一天中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 我建议:为本策略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在页面的左侧,每隔一行写下这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空格中。

  • 完成一天的工作计划之后,每一分钟都应该在某个方格里有所体现。实际上,你已经为这一天的每一分钟安排了时间。此时,请你使用这个工作计划来引导一天的工作。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人从这一步开始就遇到了麻烦。随着一天工作的展开,关于该工作计划,有两个方面容易(并且也极为可能)出岔子。第一,你的计划可能不符合实际。例如你为写新闻通讯稿预留了两小时,但是实际上你花掉了两个半小时。第二,你可能会被打断,新的工作任务会出现到你的日程里。这些事情也会打乱你的日程。这些都没有问题。如果你的日程被打断,在紧接下来的空闲时间,就应该花几分钟修改一天余下时间的计划。你可以翻到新的一页,也可以擦掉原有的重新编写,还可以像我一样:划掉原有的方格,在其右方为今天剩余的时间画出新的方格(我画的格子很瘦,所以有足够的空间修改几次)。有些日子里,你可能一天要修改十多次计划。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不要气馁。你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的计划,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即使是在一天中,我们的决定也会一变再变。如果你觉得计划改变的频率高得难以接受,这里有一些可以增加稳定性的诀窍。首先,你应该承认,你对大多数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预备不足的。刚开始尝试这个习惯时,很可能会一厢情愿地制定计划——完美一天的样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应该尝试准确地(甚至有些保守地)预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 第二个诀窍就是使用备用方格。如果你不确定一个既定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先初步预估需要的时间,然后在下面再多安排一个方格,这个方格可以有多重作用。如果这个既定任务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那么就占用下边这个备用方格。但是如果你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那么就把备用的方格安排做其他的活动(比如说一些非紧急事务)。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不改变日程的情况下,容许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

  • 在我的日常安排原则里,除了经常会为探索性思考和探讨预留大块的时间格之外,还时刻保持着一项准则,即一旦有灵光乍现,有了突破性的洞见,一天的其他日程安排就都可以暂时抛到一边(当然,实在抛不到一边的也没有办法)。之后我会坚持探究这种新的洞见,直到理清其中的头绪。这之后我会抽身出来,重新安排一天余下的时间。换言之,我不仅允许日程中有突发性改变,甚至会主动寻求这种改变。约瑟夫的批评是源于他对日程表的误解,他认为日程表就是强迫一个人严格按计划行事。然而我所说的日程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强调谋划周到。在一天里时常拿出一点时间来询问自己“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做什么最有道理”,是一个很简单的习惯。这是一个让你思考如何产出最大化的习惯,而不是让你对自己的答案保持不折不挠的忠贞。我甚至要说,一个同时具有综合计划能力和修正自己计划的意愿的人,相比那些采用传统“自发性”方法、一天没有任何计划的人,将享有更多的创造性洞见。没有计划,你的时间很可能被浮浅事务占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浏览网页。这些浮浅事务虽然在短时间内会令人愉悦,但是并不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借助计划,你可以确保经常性的安排时间来处理新主意,或者在有挑战性的领域进行深度工作,或者在一个固定时间内进行头脑风暴——这些活动更容易带来创新(例如回想一下在准则1中,很多著名的创意思考者所遵循的一些习惯)。因为当创新性想法出现时,你也愿意放弃原本的日程安排,所以在灵感涌现的时候,你也可以像那些纷扰中搞创新的人一样跟进。

  • 总而言之,该策略的目的在于帮助你认识到,深度工作要求你尊重自己的时间。要做到真正尊重时间,下面这一条建议是个很不错的开端: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日程都是由内在驱动和外在要求这两股力量决定的,所以开始的时候你对这个主意有所抵触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你想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那就必须打破这种疑虑。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 为你提供一个明确而且稳定的计量表,以衡量一项给定任务的深浅度。如使用这个策略,你需要先问自己一个简单(但是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评估这些任务: 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 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少被问及:你的时间应该有几成被投入到浮浅工作中?这个策略建议你问一下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有老板的话,应该和他谈谈这个问题(或许你应该先向他们介绍“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定义)。如果你是自己当老板,问自己这个问题。两种情况下,都力争得到一个答案。然后——这是重要的一环,试着控制在这个预算范围内。

  • 你可以自信地对老板说:“这正是我上周在浮浅工作上的时间占比,”然后迫使他或她明确同意你给出的比例。在数据及其阐释的经济现实面前(比如说,让一位受过高等训练的专业人士回复电子邮件、一周参加30个小时的会议,是不可思议的浪费),老板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需要拒绝一些事情,简化一些事情,即使这会使得你老板或同事的生活舒适度降低。因为一项生意的最终目的还是产出价值,而不是确保员工的生活尽可能简单。如果你自己做老板,这项练习将使你正视现实:你“繁忙”的日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是真正产出价值的。这些残酷的数据将激发你的信心,减少那些偷走时间的浮浅活动。没有这些数据,一位企业家将很难拒绝任何可能产生某种积极回报的机会。

  • “我要上推特!”“我要保持在脸谱网上的活跃度!”“我得优化博客上的小工具栏!”因为独处的时候,拒绝这些活动可能会显得你很懒。通过学习并坚持这种深浅度的分配比例,你可以摆脱因羞耻感而带来的无条件接受,转而坚持更健康的习惯,把本来留给浮浅工作的时间节省下来以发挥其最大效用(这样你仍然面临很多机遇),把浮浅工作占用的时间和精力限制得足够小,从保证你的深度工作推动事业进步。

  • 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工作不可能使你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感谢老板的反馈,然后迅速谋划如何转型到一个重视深度的新岗位。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在我写这段话前的连续7天,我进行了65个不同的电子邮件对话。在这65组对话中,我在5点半后只发送了5封电子邮件。上例中的这些数据直接说明了一个事实:除极个别例外,我不在5点半后发电子邮件。总体来说,电子邮件和我们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一个更令人吃惊的现实:我不在5点半后工作。

  • 我把这种坚持叫作固定日程生产力。因为我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 减少浮浅工作为实现深度工作节省了更多的精力,使我们的产出比采用密集日程安排时更高。其二,我们的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也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 森特诺认为用私人一对一的对话来一遍又一遍地回答相同的问题是十分不经济的。如果你过了这一步,他会让你点击几个复选框来做出以下三种承诺:√我不是在问安东尼奥一个使用谷歌搜索10分钟就可以得到答案的问题。√我不是复制粘贴了常见请求给安东尼奥发垃圾邮件,以推销我个人的不相关生意的。√如果安东尼奥在23个小时内答复我,我将为某位陌生人做一件善事。当你点击同意了所有三个承诺之后,联系页面才会出现一个信息框供你输入信息。

结论

  • 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快速地收发电子邮件和在社交媒体上发消息所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他们带来慰藉,深度的生活却是要你摆脱这些东西。在你尽个人全力去创造一件美好的事物时,会有一种不安牵扰着你,因为这迫使你面对自己最好的成果(暂且)还没有那么好的可能。与涉足政坛,期望做出一番事业相比,夸夸其谈地品论我们的文化会显得更安全。

总结

  • 如果你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
  • 无干扰状态下保持专注
  •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 转移工作、注意力残留 -> 专注、深度工作
  • 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
  • 最小阻力原则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 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
  • 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
  •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
  • 意志力是有限的
  •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节奏哲学)、并习惯化
  • 恰当展开协作可以提升你在职业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质量
  • 这种隔音办公室与宽阔公共空间的组合,形成了中心辐射型的创新建筑结构,在这里偶遇的意外发现和与世隔绝的深度思考都能实现。
  • 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
  • 引领性指标
  • 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 4DX框架下的4种原则 !!!
  • 在整个4DX的实验过程中,目标的明晰性,辅以引领性指标计分板提供的简单但却难以回避的反馈,促使我达到了此前从未实现的深度状态。
  • 定期放松大脑!!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
  •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工作时,努力工作。完成时,就放松下来。
  •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 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
  • 有成果的冥想
  • 远离社交媒体
  • 在晚上或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避免陷入其他无效的诱惑)
  • 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 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实现本内特的宏伟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 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笔记本)
  • 深度工作要求你尊重自己的时间。要做到真正尊重时间,下面这一条建议是个很不错的开端: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
  •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固定日程生产力。
  •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文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