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生财之道——存款与贷款
- 银行的存款不可能全部贷放出去,按照法律规定,银行必须要留存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应对储户提款的准备金,并且贷款在很多时候存在不能及时收回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坏账,这会对银行造成损失,此外,这笔钱还没有扣除税收等因素
货币创造的秘密——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
- 我们时常听到财经新闻报道说,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冻结了约3000万元的银行存款货币。在我国,这是当市场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政府所采用的紧缩货币供给的手段。银行存款也是货币,并且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数量远远大于现金,那么这些多出来的没有现金支撑的存款货币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为什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就能冻结那么多的存款货币呢?
- 我们知道,现在人们使用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最早的形式是商业银行的银行券。后来,银行券的发行逐渐集中到了一国的中央银行。也就是说,现在人们手中的所有现金货币都是由中央银行发出来的,而商业银行能够创造的只是存款货币。存款货币的创造与银行以支票存款为依据组织的转账结算有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人们把现金存入银行之后,并不一定再把现金全数提出;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客户通常也并不要求银行支付现金,而是要求把贷款记在自己的存款账户中。当客户的存款账户上存有款项时,既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提取现金,又可以开出支票履行支付义务;当一位客户取得支票时,他往往也不是到付款银行提取现金,而是委托自己开有存款账户的往来银行代收并把收来的款项记入存款账户。对银行来说,客户开出支票,因此有应该付出的款项,同时客户交来支票委托收款,因此有应该收入的款项
- 银行对现金货币的需要归结为两类:一是客户从存款中提取现金用于发放工资、小额零星支付等;二是结清支票结算中应收应付的差额。在长期经营中,银行发现,相对于存款,现金只是一小部分,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相对稳定。也就是说,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现金库存即可应对客户对于现金的需要。
- 在这样的现代银行支付体系下,存款货币就产生出来,或者说是派生出来了。
- 假如有一位客户甲,他持有10000元的现金,并将其存入开立了活期存款账户的A银行。从而,A银行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一项就多了10000元。根据经验,保存相当于90%的现金就足以应对客户日常提取现金的需要,那么A银行可以把9000元贷出。假如这时候正好有一位客户乙要从A银行贷款9000元,那么此时A银行的资产账户上就多出来9000元的贷款,以及剩余的1000元用于应对取现的准备金,实际上,这1000元的准备金是按照法律要求要存到中央银行的账户上的。
- 如果客户乙将这9000元的贷款用签发支票的方式支付给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客户丙,客户丙在B银行开立了账户,于是这9000元则由A银行转到了B银行,B银行的存款就多了9000元。同样的道理,B银行将这9000元中的10%留作准备金,将其余的90%(8100元)贷放出去。如果这时正好有客户丁要从B银行贷款8100元,那么B银行的资产账户就多出来8100元的贷款,同时B银行将900元的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
- 以此类推,B银行的客户丁向C银行的客户戊用支票支付8100元的应付款,于是C银行就又多了8100元的存款,在这8100元中,90%用于C银行的贷款,10%用作准备金,无限地循环下去,最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总的存款数量和准备金数量。
- 将A、B、C……银行的存款数量相加,得到10000+9000+8100+7290+…=100000(元),准备金数量为1000+900+810+729+…=10000(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10000元原始存款最终变成了100000元派生存款,扩大了10倍。经过简单归纳,我们发现这个倍数正好是准备金率的倒数,也就是1/10%=10。
-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商业银行派生货币的秘密,在银行之间的非现金转账制度和不完全准备金制度下,这样的存款货币派生机制就是有效的。在这一制度下,某单位的现金经过多次存款转账支付,可以创造出(1/准备金率)倍的存款。我们也能够回答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存款货币数量影响巨大的原因了。假如存款准备金率由10%调整到20%,那么存款的最终创造数量就变为1/20%,扩大了5倍,即10000元的现金只能创造出50000元的存款,这个影响相当巨大。
- 在非现金转账制度和不完全准备金制度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创造出数倍于现金数量的存款,而这个倍数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利率是怎样调整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 根据在借贷期内利率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又可以将利率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 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 浮动利率尽管可以为债权人减少损失,但也因手续复杂、计算依据多样而增加费用开支。因此,浮动利率多用于3年以上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
-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是利率的两种设置方式。采用固定利率可以使计算简单方便,而采用浮动利率可以使长期借贷行为更加公平。
为什么会有负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保持不变条件下得到的利息率。
-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假设仍然要取得3%的利息,那么粗略地计算,乙必须把贷款利率提高到8%,这样才能保证收回的本金和利息之和与以前的物价水平相当,并且保证购买力不变。其中,这个8%就是名义利率。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名义利率是包括物价水平变化情况的利率,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表示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市场上各种利率都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却不容易观察到。而利用上述公式,就可以根据已知的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推出实际利率。例如考察我国现在的银行存款,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是3.25%,这是名义利率。而2011年3月的消费物价指数为4.9%,这可以代替通货膨胀率,这样我们可以算出1年期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65%,也就是说,我们年初把钱存进银行,年末取出后按购买力计算还亏了1.65%。所以,有些人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而是去炒股或者买房,因为一般认为股市和房市是可以实现保值的市场。
- 实际利率是物价水平不变条件下的利率,而名义利率是包括了物价变化水平的利率,两者的关系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没有风险的利率——基准利率
-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所谓基准利率的说法,比如,在国内,老百姓习惯上把银行的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而银行从业人员则把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在国外,基准利率又成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那么,到底什么是基准利率呢?顾名思义,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也就是说这种利率发生了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因此,了解了这种关键性的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就可以了解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
什么是有价证券的价值——票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格
- 票面价值也称面值,是在有价证券票面上标明的金额数值
- 内在价值就是一种有价证券未来收益的现值,它是对有价证券进行价值评估的核心。
- 对于债券,其本身并没有对应的实物资产。股票,有其对应的实物资产,但具有同样估值金额的实物资产绝不等于对应的股票有同等的内在价值。
- 市场价格也称市值,它的形成是以其内在价值为准的
- 票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格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票面价值是标明在有价证券票面上的金额数量,内在价值是有价证券未来收益的现值,而市场价格是围绕有价证券内在价值上下波动而形成的。
怎样评估有价证券的价值——净现值
- 现值发行的债券票面价格为1000元,每年按8%付息,即利息为80元,每年付息一次,10年还本。如果市场利率达到9%,那么这张债券的现值,或者说内在价值实际只有935元,如果这张债券的定价超过935元,则将不具有投资价值,如果定价低于935元,则可以买入。
- 净现值是将有价证券未来可预期到的收益折现到当前所得到的金额再减去投资的成本。
一个简单的股票价值评价指标——市盈率
- 所谓市盈率,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每股盈利的比值。
- 市盈率=每股市场价格/每股盈利
- 如果市盈率太高,则可能意味着股票的价格高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卖出手中的股票或不购买这种股票。如果市盈率太低,则可能意味着股票的价值被低估,此时正是投资的好时机
- 从理论上来说,股票的市盈率愈低,愈值得投资
- 只有比较同类股票的市盈率才会有实用价值
- 市盈率的高低也不能作为投资选择的绝对标准。因为高市盈率还可能意味着股票的收益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投资者对股票特别看好;低市盈率可能是因为股票未来的收益前景不好,投资人对股票不那么看好导致的。
- 证券业监管部门也十分关注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太高,那么,政府可能得出市场泡沫过大的判断,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消除泡沫。
- 市盈率是判断股票价值的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它的数值等于股票的市场价格与每股盈利的比值,含义是,每得到1元的收益需要付出多少元的投资。
实际收益的损失——通货膨胀风险
- 通货膨胀风险也称为购买力风险。它是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带来的实际收益下降的风险
- 因为通货膨胀的增长,居民的收入或工资可能会出现上涨。大部分民众对通货膨胀不敏感,但是对自己的工资上涨很敏感。人们的收入增加,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增加消费,这种现象就是货币幻觉
- 股票的通货膨胀风险相对较小。
- 当一国的股票市场完全瘫痪,不可以保证人们财富的安全时,人们就会放弃股票和本国货币,大量持有有信用的外币和黄金等贵金属。
购买金融资产就是投资吗——投资与投机
- 交易者根据交易手段、交易结果、交易目的的不同应该被分成两类:投资者与投机者。
- 拥有安全性、盈利性、研究性特征的是投资者,反之则是投机者。
- 投资者深入分析金融资产的价值,他们寻找价值被低估的金融产品并长期持有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投机者关注行情指标,他们购买金融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暴利。
行为金融学典型现象——羊群效应
- 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的经典内容。羊群是一种比较散乱的动物组织,如果有一只羊躁动起来,那么其余的羊会跟随着这只羊一起躁动起来。羊群效应说的是一种从众心理。
- 羊群效应的教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断。总是跟着别人投资,也不会得到多大的收益
- 投资者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千万不要盲目跟风投资。
股票的生财之道——分红与价差
- 股票的获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股价的变动获利,另一种是通过股票的分红获利。
- 在长期中获得合理的收益,而不是短期内的一夜暴富,这是我们股票的一个重要原则。
- 只有坚定这一个原则,我们在投资股票时,才能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股市带来的波动与股价的涨涨落落。
未来标准化的商品买卖——期货合约
- 之前讲到远期合约的优势是规避未来的风险,其实远期合约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远期合约往往是买卖双方商议好就可以达成的一种合约,而如果第三方甚至其他各方想要介入这份合约或者买卖双方想要将合约中的金融产品卖给其他人的话,则会比较麻烦。比如双方规定好要交的货是一等大豆1000吨,但是第三方只想要200吨,或者第三方只想要二等大豆等,这样就不能转卖这个远期合约。为了避免这种麻烦,使交易更为顺畅地进行,人们又发明了标准化的远期合约,即期货合约。
- 期货是现在进行买卖,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的标的物,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还可以是金融指标。
- 期货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反复转让、反复买卖的标准化合同。
- 交易这些“将运到”合约比交易谷物本身要更为有用
- 期货市场的两类关键参与人就是套期保值者与投机者。期货市场建立的目的是出于对保值的需要。
- 所谓套期保值,就是以现在的价格卖出未来生产的产品,或是以现在的价格买入未来所需要的原料。
- 套期保值者一般是产品的生产商或者是需要原料的加工商。他们进入期货市场购买或卖出期货合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未来的损失。举例来说,棉花生产商为了避免在棉花收获时因棉花丰收而引起的价格下跌中受到损失,在收获期前三个月就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合约,或者做空该种类的期货。而到了棉花收获期,他们再买入期货合约,也就是进行平仓。由于期货合约越到履约期越接近现货价格,如果三个月后棉花价格下跌,那么棉花生产商便在期货市场盈利,从而弥补在现货市场的亏损;如果三个月后棉花价格上涨,那么棉花生产商便在现货市场盈利,从而弥补在期货市场的亏损,即将利润在三个月前就锁定。
- 而投机者在期货交易中则是扮演着“价格发现者”的角色。投机者进入期货市场购买或卖出期货合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利。因此,在期货市场中时刻关注价格的波动与走向,如果发现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出现偏离,那么就会毫不犹豫地利用价差进行套利交易。但是同时,他们的不断套利也使得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不会出现扭曲。
- 期货采用保证金制度,即只需要付部分货款就可以订购全部的商品
- 期货市场更适合专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
- 中国有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大交易所
- 期货合约是将要买卖的东西的单位、品质、样式等在合约中事先规定好,在规定的日期进行交割的一种远期合约。期货的出现有助于保障原材料供应商与需求商的利益不会因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受损。期货交易中使用保证金制度,属于杠杆交易,风险较大。
金融政策的神奇魔力
- 政府调节经济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由于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所出现的种种市场失灵的情况。无论是由于人们的盲目乐观而产生的经济泡沫,还是由于人们信心不足而出现的经济衰退,政府都可以通过运用金融政策使经济重回正轨
市场失灵的历史表现——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回顾
-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 劳动者工资率的上升却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结果是,生产商品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购买力,“消费不足”带来了“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金融政策魔力的源泉——货币、利率与汇率
- 一个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应主要包括三大政策: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
- 政府的目标是确保三个市场的均衡,即保证国内的商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国际收支的均衡。
- 对于商品市场的均衡,从总体上说,就是国内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让所供给的商品满足所产生的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不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不至于产生商品积压,引起通货紧缩,使得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防范供不应求的局面,不至于出现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产生物价上涨,人民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困境。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对市场加以调整。在货币市场的均衡方面,就是要使一国对于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就货币的需求而言,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有三种倾向去持有货币,即预防动机、交易动机与投机动机。这三方面的因素使得人们对货币有相应的需求。而中央银行作为货币的发行机构,可以通过控制货币的供给引导货币市场的均衡。在国际收支方面,如果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则会出现顺差局面,会对本国的货币产生升值压力,进而影响本国的出口行业,并同时容易造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而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会产生贸易赤字,使得本国货币不断走弱,进而影响本国的国际购买力水平与经济发展前景。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的汇率政策等调控方式引导国际收支平衡。
是痛苦的根源还是繁荣的表象——通货膨胀
- 如果通货膨胀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那么就说明市场上对于各种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至少是供不应求。这样的话,整个经济的流转就会比较顺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会因为卖不出去而滞销;企业可以继续生产,生产过程中也会雇佣一定的劳动者,因此也不会有人失业。劳动者有了工作,也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也就有了消费的基础。
- 一般而言,国际上通常认为通货膨胀率(一般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进行衡量)在2%以下是可以接受的范围,而在3%以上就认为已存在问题。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5%,则认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而通货膨胀率如果达到20%,就认为这个国家面临着经济崩溃的风险。
-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普遍物价水平上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状况。较低水平的通货膨胀反映经济的蓬勃发展,但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就是经济痛苦的根源
一个艰难的抉择——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跷跷板
- 失业率的存在是让人苦恼的,通货膨胀的爆发是让人忧愁的,西方一些学者甚至将两者的数值进行加总,创造出一个“痛苦指数”来反映人们对于现行经济状况的担忧。而更让一国政府与中央银行郁闷的是,往往他们通过相应的金融政策调整,在解决其中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引发另一个问题的产生。就如同跷跷板一样,压下了这一头,那一头又升了起来。
- 事实正是如此,当中央银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是降息对不景气的经济进行刺激以消除失业压力的同时,会引发投资的加速,使得原材料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进而引发一般商品价格上涨,并促使工资上涨,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相反,当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或收紧货币为一个过热的经济体降温时,常常会让投资者犹豫不决,导致投资不足,进而使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扩大再生产,并开始裁员,导致失业人数增加。
- 上述这种情况正好反映了金融政策制定者所处的两难境地。金融政策的调整既要保证老百姓不会因为物价的快速上涨而怨声载道,又要避免老百姓因找不到工作或失业而痛苦不堪。所以说,对一国政府与中央银行而言,如何让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跷跷板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达到平衡,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小贴士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一国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常常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这种现象使得政府在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常常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往往只能就重避轻,而难以全部满足。
来自全球化的挑战——输入型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动的压力
- 当今世界市场的发展使得各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单单考虑本国的情况显然难以完全把握经济的命脉。因此,政府在进行相应的金融政策调整时,还要考虑外部因素,也就是考虑国际市场带来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来自两个相对应的方面,或者说,来自汇率的两种调整方式的压力。一种方式是实行固定汇率制,也就是保持汇率稳定。保持汇率稳定可以预防经济的波动,但是相应地,由于本国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压力,一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动用其外汇储备进行汇率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这就对一国的外汇储备状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有贬值压力,那么中央银行就需要不断地用本国的外汇储备换回本国货币以保持市场上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从而稳定本国汇率。这样做对本国的外汇储备是极大的消耗。而另一方面,如果本国货币有升值压力,那么中央银行必须不断地在国际市场中供给本国货币以换回外汇储备,这样做的话会使本国的外汇储备不断膨胀,而当外汇储备贬值时,就会造成本国外汇储备的巨大损失。另一种方式是实行浮动汇率制,是指政府允许市场作为调节汇率的手段,允许汇率进行波动。这样,政府就可以不动用外汇储备对汇率市场进行干预,使汇率可以较为自由地变动。然而,在这种方式下,汇率的波动会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本国货币升值,那么会使本国的相关出口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汇率压力,因为出口企业在国内用本国货币购买原材料、雇佣劳动力,而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却是用外币进行结算,本国货币升值会造成产品的成本上升,对利润产生冲击。如果本国货币贬值,那么会引发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进而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我们购买同样的国外原材料或产品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就如同通货膨胀一样,同样的产品需要更多的钱才能买到,表现为进口原材料与商品的价格普遍提高,对于对外依赖度很高的国家,这将会严重干扰该国的经济生产过程。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或者汇率的变化压力都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而对汇率的调节机构来说,制定相应的汇率政策是一个取舍的过程。汇率政策对一国汇率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种,即有计划的升值、保持汇率不变以及有计划的贬值。有计划的升值可以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使本国的进口商品、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进而使一般商品价格不至于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是,这是以牺牲出口行业的利益为代价的。而有计划的贬值则恰恰相反,一国政府为了推动出口企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一定程度的货币贬值手段对外贸行业进行刺激,使外贸企业由于能够更为便宜的使用国内资源而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贬值手段所带来的可能后果是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对本国的一般性生产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也会影响本国的一般商品价格。保持汇率稳定不变则如前文所述,会促使中央银行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这样会对一国的外汇储备造成一定的压力。
对魔法的质疑——金融政策是否是万能的
- 金融政策在实行中往往存在着滞后性与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 金融政策的调整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对金融政策的制定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对未来的趋势有明确的判断,不能为了解决短期的问题而影响长期的发展。
- 经济的波动往往呈现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再复苏的周期性特征,这是因为,在繁荣阶段,企业往往增加投资并且成本较高,形成泡沫,在随后的衰退期中很可能会遭受损失。如果金融政策的制定者能够把握这种经济周期规律,合理运用金融政策,那么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逆周期政策就是一种金融调控的合理手段。简单地说,逆周期政策就如同开车一般,在经济向着繁荣方向发展时就踩下经济的刹车,而在经济向着衰退方向发展时就踩下经济的油门。具体而言,当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企业重新开始走上扩张道路时,政府不应继续通过宽松的金融政策对其进行刺激,而是应该适当紧缩货币与信贷。这样,由于金融政策有滞后性,当经济走向高涨时期时,货币与信贷政策正好可以发挥作用,避免经济过热。而当经济增长比较平缓但并未出现下滑趋势时,政府就应对其进行刺激。逆周期政策可以避免由于滞后性造成的调控不当的问题,是金融政策制定中一个比较好的调控思路。
扩展
美国国债
- 中国为什么要购买美国国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17022
- 根本原因是中国是实行外汇管制和人民币汇率控制。也就是说钞票进出中国都要经过一个机构,更换对应的货币,这个机构叫央行。
- 中国是世界工厂,生产很多东西卖到全世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市场规模,很多外国公司到中国投资。所以中国现在每年的贸易都是顺差(进来的钱多,出去的钱少),这样一年一年累计,中国银行就聚集了一大笔美元。
买美国国债
- 钱太多,花不掉。
中国的外汇也不全是买美国国债,也有部分是做其他的,比如买黄金,投资等。但是这么一笔巨额的资金,只做这些是消化不了的。 - 选来选去,只有买美国国债比较合适:1,有保障(美国后台,安全),2,用的掉(美国国债发行量大),3,回报率尚可。
- 购买美国国债是稳赚不赔的吗?
不是,比如美元贬值可能导致缩水 - 那么大笔的重要的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回报率是第二位的
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都是中国人赚的
- 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全部都是中国人自己赚的,里面有一部分,而且是很大一部分,是外国投资引来的外汇,这笔美元只是暂存在央行,其所有权并不归属于中国。中国每年的巨额出口顺差,赚的钱也并不全是中国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属于外国资方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排斥外国资方,相反还要拼命引资,没有这些外国投资,中国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
- 所以,为了在外汇储备激增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护中国的利益,买美国国债,是保护中国外汇储备最佳的选择。